博州林草资源丰富,拥有天然草原2503.3万亩,占总全州国土总面积的61.3%,植被覆盖度达44.3%,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草原碳汇发展潜力巨大。
为推进草原碳汇工作进程,博州林草局采取一系列草原保护修复措施,以突出草原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完善草原治理、保护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草原的“碳库”功能。
实施生态修复 提升碳汇增量
“十四五”以来,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96.87万亩,完成飞播23.92万亩、半免耕补播24.35万亩、人工种草41.6万亩、草原改良7万亩。
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持续强化博州草原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草原碳汇增量。
夯实法治建设基础 深化碳汇功能
切实推进林草法治建设,提升审批工作效率,用足用活自治区委托地州20项林草权责事项,主动服务自治州重点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项目。
截至目前,依法办理草原征占用项目95宗,审核同意使用草原面积899.03公顷。加强草原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利用“6·18”草原保护日等活动,深入牧区,发放宣传单800余份、宣传手册200余份。
开展调查监测 巩固碳汇能力
高质量完成2024年草原综合监测外业工作,全州共设立155个监测样地,布设435个监测样方,拍摄照片5000余张,目前已进入数据整理。
通过获取草地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结构等资源底数,掌握年度消长动态变化情况,不断巩固草原碳汇能力,为今后科学开展草原保护、系统修复打下坚实基础。
探索生态治理改革 创新碳汇发展
针对草畜平衡制度落实不到位、牧民转场时间无序等问题,于2023年在全疆率先启动了草原生态改革试点。通过统一转场时间、科学调整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等措施,我们成功扭转了超载放牧和转场无序的问题,为退化草原的恢复探索出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