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二师铁门关市农业发展见闻-新华网
2024 11/27 17:54:36
来源:二师融媒体中心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二师铁门关市农业发展见闻

字体:

  雪白的棉花、火红的番茄和辣椒、黄澄澄的香梨……在二师铁门关市广袤的田野之上,广大职工群众通过精细化管理、科技化引领,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智慧利用,不仅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更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师市农业正以创新的姿态,描绘着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

  “套”出土地

  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高的收益,是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梦想。近年来,二师塔里木垦区各团场通过不断摸索,在棉花地套种孜然,实现了“一地双收”。

  年初的塔里木垦区气温就像是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且风沙天气较多。“多亏套种了孜然,棉花才没被风刮走,真是太幸运了。”三十一团三连职工李想林介绍,往年的棉花地没套种孜然,棉苗很可能被风沙吹倒,重播既影响棉花产量,又增加生产成本。

职工群众正在采收成熟的孜然。(资料图)

  到了6月,李想林的棉花地里,即将成熟的孜然颗粒饱满,诱人的香味弥漫在田间地头,让人难以想象猛烈的大风曾在这里驻足过。

  套种孜然水肥管理和常规种植棉花相差不大,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先长高的孜然可以在棉花幼苗期为其挡风,降低大风等极端天气对棉花的影响。孜然还具有一定的驱虫作用,有利于减少棉花病虫害的发生。“今年我在200亩棉花地套种了孜然,增收了15万元。”丰收的喜悦,让李想林的脸上开了花。

  孜然“干播湿出”棉花“膜下滴水春灌”错时套种、冬灌春不复水顶凌铺膜播种孜然错时套种棉花、孜然“干播湿出”错时套种玉米、孜然“干播湿出”复播大豆……今年,师市孜然套种棉花37.6万亩、孜然套种玉米9.4万亩,孜然套种大豆、甜菜以及果园间种孜然等2万亩。“孜然+”种植模式,让职工群众尝到了增收的甜蜜果实,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职工群众正在果园内管理甜叶菊。(资料图)

  去年,二十一团一连职工胡秀万在苹果树下套种了甜叶菊。“套种后,一亩地能收入2000元,一年能收入10万元,我很满意。”胡秀万说。

  “在林下套种甜叶菊、辣椒、孜然等经济作物,相比于单纯种植果树每亩可增加8000余元产值,纯利润增加2000余元。”二十一团一连副连长周志刚说。

  一地套种技术的推广,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了更大的价值。不同作物之间的合理搭配,既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膜”出时间

  春天,在二十五团一连职工蹇文的辣椒棚里,一盘盘辣椒苗整齐地摆放在大棚内,“我今年培育了10个大棚的辣椒苗,大概有12万盘。”蹇文说。

职工群众正在查看辣椒苗长势。(资料图)

  蹇文是连队的辣椒育苗能手,去年,为了扩大规模、提升大棚保温性能,他新修建了两个大棚,相比于之前的旧大棚,新棚保温效果更好,这让蹇文十分满意。

  “两个棚总共花了36万元,政府补贴24万元,一个棚可以多培育1万盘的辣椒苗,增加4万元收入。”蹇文高兴地说。

  大棚育苗能提前辣椒、番茄的生长时间,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一张大棚膜改变了焉耆垦区辣椒、番茄产业的生产方式,为“两红”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二师铁门关市移栽辣椒、番茄苗28.3万亩,“两红”产业已经成为焉耆垦区的支柱产业。

一排排齐腰高的小拱棚拔地而起,菜苗在拱棚里“安家落户”。(资料图)

  年初,二十四团五连职工门沅峥就忙着铺膜搭棚,一排排齐腰高的小拱棚拔地而起,一株株菜苗在拱棚里“安家落户”。“种在拱棚里的莲花白50天左右就可以收获,一年可种植3茬,亩产5吨左右。”门沅峥说。

  据了解,门沅峥种植莲花白采用的是一种高产高效的双膜覆盖种植技术,在地表覆上一层膜,地上架起竹条,再用薄膜覆盖,这种拆装简易、成本低廉的拱棚为职工增收起到了大作用。

三十四团在已经采收完的棉花地里应用“冬铺膜”技术。(资料图)

  冬天里的一张膜,为耕地穿上了保温保墒的“白色被子”,节水增效助力农业增产。10月初,三十四团四连职工师德忠在已经采收完的棉花地里实施了“冬铺膜”技术。据该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陈前文介绍,传统的冬灌耗水量大,平均每亩地需要300立方米的水资源,采用了“冬铺膜”技术之后,同样的面积只需使用150立方米水即可满足需求。这意味着,三十四团11.7万亩耕地采用“冬铺膜”技术直接节省了约1755万立方米的珍贵水资源,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蓄水量。

  三十四团四连副连长王志龙说:“‘冬铺膜’后,职工群众能提前10天至15天播种孜然,加之早生长期的气温较低,孜然植株得以充分利用春季低温特性,亩产可增加10公斤至20公斤。对于套种棉花的种植户而言,不仅意味着棉苗能在风沙天气中获得一道天然的防护墙,还能提前3天至5天播种棉花,延长棉花生长期,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师市各团场广泛应用双膜技术,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有效抵御了恶劣天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保障了作物的生长质量。

  “密”出产量

  今年,二十二团四连种粮户毛敬德在小麦播种时采用了缩行增密匀播新模式。据了解,缩行增密匀播模式种植小麦,是将播种行距由3.6米播幅、24行、15厘米改为3.6米播幅、48行、7.5厘米,播种量由原来的每亩23公斤改为每亩29公斤。

毛敬德正在查看小麦地滴灌情况。(资料图)

  随着小麦种植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落实,职工的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二十二团九连连长潘小龙说:“团里大力推广缩行增密匀播模式,今年,我们连队有8名职工采用了新模式播种小麦,合理密植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效益,今年小麦产量比往年提高了20%。”

  2024年,师市播种粮食作物37万亩,推广应用缩行增密匀播模式种植小麦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3万吨。

  如今,师市各团镇的条田里处处显露“新”意,套种、双膜覆盖、适度密植、农业机械化、加压滴灌等农业技术不断涌现,为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师市农业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不断探索农业增产新途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描绘出更加辉煌的蓝图。(巴玲军 丰溢萱)

【纠错】 【责任编辑:周倩】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