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真正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历史,不妨到九团梨花镇八连走一趟,在这里,你能亲眼目睹第一代兵团人住的房屋——地窝子,能了解到兵团人居住环境的变化。从地窝子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你能从兵团人的记忆里寻找到当年的生活轨迹,见证时代的变迁。
“地窝子”:最初的温暖记忆
“1980年初,我从四川老家来到九团八连落户,有的连队职工还在住地窝子。”今年71岁的九团梨花镇八连退休职工廖炳德回忆,虽然当时大部分职工住上了土块房,但住地窝子的职工却认为住地下冬暖夏凉,也许是舍不得搬离亲手挖的地窝子吧。
刚到连队,廖炳德每天和连队职工一起下地干活,种苞谷、长绒棉,还有水稻。“刚来时,我住在没人住的地窝子里,屋顶搭的是胡杨木,上面铺上一层红柳枝,最上面再铺一层厚厚的土。夏天再热,地窝子里也很凉快,到冬天,只要把门闭好,风刮不进来,很暖和。”廖炳德说。
现存的地窝子。朱志升 摄
廖炳德回忆:“当时条件相当恶劣,每天要人工清大渠、挖农渠,累了一天,晚上躺在地窝子里睡觉,那沙子直往眼睛里掉。”
89岁的十六团新开岭镇老战士韩秀珍回忆,她是1952年参军进疆,经历一段艰苦的部队生活后,被分配到十六团九连。“刚到这里时,眼前全是大沙包,我们就拿起坎土曼开始平地开荒、挖大渠,累得我们这些山东女兵直掉泪……”
还原地窝子里的婚礼。朱志升 摄
“当时就地开荒,没有住房,前半个月就露天睡在胡杨树下,后来我们就开始挖地窝子,想挖多大就挖多大,大的地窝子可以住七八个人,小地窝子可以住三四个人。”韩秀珍回忆道。
“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夏又凉……”韩秀珍说起记忆犹新的顺口溜,禁不住笑了起来,“反正住地窝子挺好的,大家都挤在一起,感觉挺温暖的……”年迈的韩秀珍回忆起当年更多的情景有点吃力,但那种乐观的精神和温暖的感觉却直抵人心。
土块房:军垦记忆的见证
九团梨花镇八连2021年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单位”,而1969年建设的两排16间独立式窑洞房至今仍保存完整,如今已成为该团镇“军垦记忆”实景展示馆。
窑洞房。朱志升 摄
“当时的地窝子边上就是窑洞房,是三五九旅战士从陕北转战到新疆,然后根据陕北民居窑洞的特点,齐心协力建造的两排最好的房子,现在成了当年屯垦戍边的历史见证。”廖炳德感慨地说。
“窑洞房的墙体是用厚厚的土块砌成,仍然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而‘干打垒’房也就是所说的土块房,那是条件最好的职工住房,这样的房子一直到90年代末期还存在……”廖炳德回忆说。
韩秀珍回忆说:“感觉住了好多年地窝子,才开始盖土块房。那时,大家互相帮忙打土块。打土块的泥巴里还加一些碎麦秸秆,在太阳下暴晒两三天就干了,然后用土块和准备好的木头开始盖房子。”
航拍九团梨花镇城镇建设。文龙 摄
出生于1996年国庆节的八连“两委”成员贾国庆说:“小时候,我家住的就是土块房。听我妈说,那时为了盖房子,谁家打土块,大家都会帮忙一起干,直到土块房盖好为止。后来,才有了砖木结构的住房,我家1999年才住上砖房。”
贾国庆介绍,八连成立于1963年,窑洞房是第一代军垦人工作和生活的见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连队作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单位”,积极争取台州援疆资金,努力打造“一连一馆一基地”红色教育示范基地。
航拍九团梨花镇八连。文龙 摄
“作为兵团人的后代,我见证了基层连队和阿拉尔市的巨大变化。现在正值国庆节期间,我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兵团发展建设得更加美好。”贾国庆深有感触地说。
砖木房:居住条件的改善
“上世纪80年代初,多数连队开始盖起砖木结构的住房,房顶用的是胡杨木,再在胡杨木上用红柳枝、麦草和泥巴建成,职工们感觉过上了幸福生活。”廖炳德回忆,“砖木房是兵团的第三代住房,房顶是平顶,整体比较简陋,但比地窝子和土块房好多了。”
72岁的八连退休职工蔡治臣介绍,1988年,他从河南老家来到八连成为一名职工,当时连队有地窝子房、土块房、砖木结构房。“刚开始,我住的是土块房,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盖了砖木结构的平房,遇到下大雨,屋里还漏水,因为房顶是用木头和泥巴糊的。后来我就在房顶上铺一层塑料纸,再铲一些土压在上面,这样就不再漏雨了。”蔡治臣说。
介于第三代和第四代的住房。朱志升 摄
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八连职工章双伟清楚地记得,他家砖木结构的房子住到2000年以后,当时有不少职工开始盖砖瓦房。他家为了节省材料,将房顶拆除后,用彩钢做屋脊,再用方木铺平,经过防水处理后铺上红色的瓦。这种房子在当时算是不错的住房。
九团梨花镇八连新建的公租房。朱志升 摄
“目前,连队为了发展红色旅游,在完整的第二代窑洞房旁,还原建设了第一代住房地窝子,再加上第三代住房,以此作为历史的见证。2023年又新建126套公租房,现在正在装修和美化环境,届时具备条件的职工可以入住像别墅一样的新房。”章双伟说。
高楼别墅:新时代美好生活
“现在的生活太幸福啦!”走进九团梨花镇如意小区,68岁的居民张著明正在林荫道上散步,望着眼前如诗如画的居住环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九团梨花镇如意小区的新楼房。朱志升 摄
“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大家都住上了新楼房,感觉挺幸福的。”张著明高兴地说。
家住十二团塔南镇尚城府邸小区的90岁老战士李桂清说:“我是50年代初参军来到这里,住过地窝子、土块房、砖房,现在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搁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是我们一代代军垦人奋斗出来的。”
航拍阿拉尔市住宅小区。朱志升 摄
走进十团昌安镇八连,一排排江南建筑风格的别墅呈现在眼前。连队职工乔艳博开心地说:“如今,连队的生活越来越好,文化氛围也很浓,民心廊里有很多反映连队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的展板,每次看到我都感觉很自豪。”
在阿拉尔市塔岸明珠小区,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贾书钦回忆,1956年3月,他从河南许昌来到一团开始战天斗地的屯垦戍边生活,挖地窝子、开荒平地、开挖水渠、种植粮食等,全凭一腔热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戈壁荒漠上创造了奇迹。
航拍阿拉尔市住宅小区。朱志升 摄
“当年的吃苦和奉献,都是为了国家富强和兵团发展。如今,大家都住上楼房,今天的兵团人多幸福,我想我们的艰苦奋斗是值得的,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必将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贾书钦坚定地说。(朱志升 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