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烙画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葫芦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葫芦又称蒲芦,谐音“福禄”,在葫芦上作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而葫芦与传统烙画艺术巧妙的结合更是别具一格,更显其古朴大方、庄重雅致的特色。在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三〇团双丰镇,有这么一位“八零后”他仅用一把烙铁一支毛笔,足以让小小的葫芦上变幻出万千世界。
金秋十月,走进潘耀先家里。抬眼看去,展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葫芦烙画作品,每一个作品色彩层次丰富,构图精妙,细节处理精致入微,匠心尽显。
“有一次到南京去旅游,在夫子庙,我看见一个老人在葫芦上面烫,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对这个老艺人的手艺,我特别感兴趣,通过和他聊天,我知道了葫芦烙画。回来以后,我就自己尝试种葫芦,开始自学葫芦烙画。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种的葫芦都不够我练手,就这样一年一年的画,一年一年的刻,一年比一年更好。”
正是这次旅行,让潘耀先和葫芦烙画结下缘分,不仅让相遇不再是偶然,也开启了他的新艺术篇章。
“我的书法、画画、刻葫芦都是自学的。”自幼痴迷于艺术的潘耀先创作题材十分丰富,既有山川河流,又有花鸟鱼虫,还有中国神话故事。他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葫芦本身原始形态和纹理,又吸收了中国人文文化的气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真正花时间的就在制作上面,制作就包含铅笔打底稿,因为葫芦跟平面的板画不一样,它是圆的,要用心去烙,像上色,喷清漆,都要用心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来,不能急躁。我喜欢用中国民间文化的图案来创作,或者写一些比较正能量的警句、成语等。我的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摆设品,还是收藏品。”潘耀先说。
再次把葫芦烙画捧在手心,一段段回忆涌现心头,或在葫芦园用心照料自己种植的葫芦藤,或在教室耐心教授传统文化知识,或在方寸小桌上继续默默烙刻着自己的葫芦,沉浸在那份独有的宁静与专注之中。
潘耀先说:“我创作追求的是怎么能够把这幅画画好,这幅字写好。在烙画制作过程中,心里面总有一种追求。自己所有的付出有结果,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感到很高兴很开心。”
潘耀先追求的开心快乐,来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热爱,创作的过程是享受的,创作的目的是明确的,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驱动着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纸上烙画是潘耀先又一次大胆的尝试的艺术,炙热的烙铁活跃在易燃的纸上,无疑是对自身创作的一次突破和挑战,但是潘耀先似乎已经习惯,仿佛20多年前与葫芦烙画的相遇,又仿佛60多年前从上海来到新疆的火红岁月。
潘耀先说:“没有做不出来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把基本功夫练到家了,都可以做到,不断尝试新的题材,这样的创作才更丰富多彩。”
这些年,潘耀先凭着热爱和执着,成功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件又一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也得到了同行手艺人的高度赞赏,经常参加师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他发表的书画作品先后获得兵团、师市、团场级奖项。2019年6月,潘耀先获二师铁门关市“文化能人”称号。2023年9月,双丰葫芦烙画被列入二师铁门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今年83岁的潘耀先把葫芦烙画技艺传承当作自己的新追求,给喜欢葫芦烙画的年轻人教授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传统艺术并喜欢上它,将它传承下去。我需要做更多。”潘耀先说。
在这片葫芦藤下,潘耀先的身影并不孤单,每一个欣赏他作品的人,每一个被他精神所触动的灵魂,都是他旅途中的伙伴,共同承载着这份传统文化的未来。(杨丽娜、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