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在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坚决贯彻“生产生态相结合,生态优先”的治理理念,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伊犁州通过一系列绿色防控措施,草原有害生物危害面积从年均20%降低至2024年的8.5%,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强化组织领导 绿色防控成效显著
每年年初,伊犁州林业和草原局都会组织专业人员,结合气象条件以及上年度草原鼠虫害、优势种毒害草、病害、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情况,进行科学研判,形成趋势分析报告,并制定详细的防治实施方案。
同时,伊犁州统筹安排防治资金,多渠道争取工作经费,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伊犁州充分利用自然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椋鸟治蝗作为一项重要的防治技术,自2001年以来,伊犁州在草原有害生物常发区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通过修建砖混鸟巢,招引粉红椋鸟防治蝗虫。截至目前,已建成三条“横向”椋鸟治蝗带,并正在争取沿边境线建设“纵向”椋鸟控制带。
牧鸡治蝗和招鹰灭鼠也是伊犁州常用的绿色防控手段。伊犁州政府将牧鸡治蝗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平均每年为农牧民发放牧鸡或给予补助,用于防控蝗灾。同时,通过建鹰架、鹰墩等方式,招引鹰、雕、隼等老鼠天敌进行灭鼠。
这些措施使得伊犁州草原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面积大幅提升,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突出综合治理 科学防灾减灾
伊犁州在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不仅注重绿色防控,还突出综合治理,科学防灾减灾。这些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了草原有害生物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针对草原叶甲、地下害虫、草原蝗虫局部高密度聚集区域以及毒害草危害区域,伊犁州采用无人机、大中型机械喷洒生物制剂进行应急防治。对于害鼠密度达到防治标准2倍以上的区域,则开展生物制剂拌饵灭鼠。
值得一提的是,伊犁州在推进绿色防控的同时,还注重提升草原有害生物监测水平。通过加强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频次等方式,及时掌握草原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和趋势。这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通过绿色防控工程建设,草原蝗虫的绿色防控面积所占比例从1999年的17%增至2024年的99.13%,伊犁州直县市“无鼠害示范区”全覆盖,草原鼠害已实现100%绿色防控。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通过推进绿色防控、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等举措,伊犁州不仅取得了显著生态效益,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伊犁州直草原虫害防控面积达到845万亩,挽回经济损失达5072万元;草原鼠害防控面积647万亩,挽回经济损失达7761万元;优势种毒害草防控面积165万亩,挽回经济损失达2977万元。
凭借实施绿色防控和综合治理措施,伊犁州有效减少了草原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四年来,伊犁州直草原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余元,有效提升了草原自我修复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加速了草原生态恢复。
此外,伊犁州推进绿色防控还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过控制草原有害生物的危害蔓延和减少天敌死亡等方式,提升了草原自我修复能力和载畜量。这不仅有效缓解了草原压力,还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伊犁州在推进绿色防控过程中还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提高了公众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未来,伊犁州将继续完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进一步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提升草原有害生物监测水平和综合防控能力。切实保护草原资源和生态建设成果,为伊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