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记者走进二十九团园十二连退休职工黄翠英家的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满藤蔓的葡萄架,再往里走,就能看到豇豆、茄子、西红柿……各种长势喜人的时令蔬菜。
看到记者,在地里忙碌的黄翠英当即摘了几个西红柿递过来:“快尝尝,自家种的,原生态,好吃得很!”
已经60岁的黄翠英是个勤快人,每天一睁眼,就要在小院里转一转,查看蔬菜长势情况。她说:“我不懂啥大道理,只知道一点,用心去做,总能种出好菜来。”
作为连队15家“蔬菜小院儿”之一,黄翠英的小院是最早实现增收的。说起自家的小院,黄翠英表示,别看小院现在红红火火,可她和丈夫背地里吃的苦,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困局
黄翠英和丈夫孙建华出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是从小生活在园十二连的“兵二代”。当初,黄翠英就是图孙建华为人踏实、知根知底,才啥都没要就跟了他。
当初嫁过来的时候,黄翠英就盘算着,夫妻俩都是职工身份,有35亩梨园,只要舍得下力气不怕苦,日子指定差不到哪儿去。可她没想到,他们在连队里扑腾了大半辈子也没实现自己的致富梦。
刚结婚的头几年,黄翠英夫妻俩住的是苇把子房。后来连队建立营区,夫妻俩就把所有积蓄都用来买了这个小院。虽然生活不富裕,但黄翠英从没埋怨过,她跟丈夫有商有量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家。
后来,连队里条件好一点儿的人家有的盖了新房,有的搬到了团部,黄翠英夫妻俩还是守着小院和梨园,一天一天地、一锄头一锄头地“刨”生活。
其实,不是黄翠英夫妻俩没本事,为了养活一家老小,黄翠英和丈夫常常是天不亮就到梨园干活,天黑了才回家。然而,由于找不到好的销路,即使遇上个好年景,收成好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
眼看孩子一天天长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可夫妻俩筹谋了好长时间,也没想出什么赚钱的好办法。
黄翠英心里既焦急无奈,又不甘心。
谋变
苦归苦,难归难,可黄翠英和丈夫的心劲儿一点儿都没减。冷库里翻香梨、棉花地里打顶……夫妻俩不怕苦,别人嫌活累钱少不愿意干,他们二话不说就接过手。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人才、技术和政策持续向基层倾斜,二十九团在香梨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并在各连队推广。听到农发中心技术人员在连队里信誓旦旦地介绍新技术,黄翠英的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梨园是咱家唯一的指望,跟着技术人员学,一步一步来,说不定今年就能迎来大丰收!”晚上回家,黄翠英拉着丈夫的手说。
说干就干。夫妻俩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改良土壤、修剪整形、疏花疏果……几个月后,当秋风再次拂过梨园,黄翠英发现,这一年的香梨不仅个头饱满、色泽诱人,而且口感更加香甜多汁。
香梨的产量和品质都提了上来,连队“两委”成员又帮忙拓宽了销路,夫妻俩的手里有了一些闲钱。
当年的小院一直没顾得上好好收拾,屋子里也没多少像样的家具,夫妻俩一商量,拿出一部分积蓄,不仅把小院翻新了,而且还在屋里添置了几件家电。
小院翻新好的那天,黄翠英特意做了一桌子好菜。看着家里变了样,黄翠英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孙建华没有说话,而是默默给妻子夹了满满一碗菜。
夫妻俩憋了半辈子的劲儿,在这一刻释放了。
逐梦
黄翠英爱干净,孙建华则不太讲究。但这两年,孙建华变了。他不光把自己收拾干净,有时候还帮着黄翠英拾掇院子。黄翠英打趣地说:“哎呀,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孙建华总是嘿嘿一笑,说:“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可不能给咱家掉链子。”
现在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连队大力整治人居环境,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加到美丽连队建设中来,连队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黄翠英也不甘落后,每天都把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2019年库铁大道通车后,二十九团大力发展“一连一品”产业,紧挨着这条路的园十二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时候,有“两委”成员在黄翠英耳边“吹风”:“把院子改成‘蔬菜小院儿’,种植原生态蔬菜,城里人稀罕得很,肯定能增收!”
事是好事,可黄翠英心里有些打鼓:打理梨园她在行,可种植蔬菜,能行吗?丈夫鼓励她:“孩子已经成家立业,我们每个月有退休金,就算种不好也没事,大不了我们自己吃。”黄翠英这才觉得有了一些底气。
把小院改建成“蔬菜小院儿”,只是干净肯定不够。夫妻俩拿出积蓄,把小院里里外外都翻新了一遍,又在小院一进门的地方搭了一个葡萄架,移栽了几棵蟠桃树。
2022年夏天,“蔬菜小院儿”对外营业的第一天,黄翠英心里仍然有些担心。可没过几天,她就发现,真有不少从城里来的游客来买菜。
“连队环境越来越好,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黄翠英说,“别看我的‘蔬菜小院儿’小,一年能增收两三万元钱呢。”
眼看黄翠英在庭院里就实现了增收,连队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也开始效仿,在庭院种植特色果蔬、发展特色养殖,还有的把庭院变成了加工作坊……忙得热火朝天。
现在,不忙的时候,黄翠英喜欢拿着手机在连队里拍摄短视频。天蓝、地绿、道路干净畅通……黄翠英说,连队的美景咋拍都好看。这不就是自己以前向往的幸福生活吗?(朱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