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莎车县以坚韧不拔之志,筑起了一道生机勃勃的“绿色长城”。数年间,莎车人以黄沙为纸,绿意作笔,成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荫覆沙”的转变,谱写出一部绿色希望与坚韧不拔的壮丽史诗。
7月28日,记者在莎车县恰热克镇拉依旦村看到,映入眼帘的除了绵延不断地沙丘,更多的是沙漠边缘郁郁葱葱的胡杨、红柳,一眼望不到头,林间梭梭、沙枣等沙生植物也是枝繁叶茂。沿着沙丘,一层层梯田式平地被精心打造,宛如沙漠中的希望绿洲。在这些平地的边缘,护林员们穿梭其间,像往常一样来查看沙漠中树苗的成活情况,并仔细检查滴灌系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一道道绿色植被建起坚实的防线,织成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
莎车县恰热克镇拉依旦村护林员图尔荪尼亚孜·阿布都热依木说:“4年了,每天我都会到沙漠里管护这些树,看看有没有水,需不需要剪枝,一定要保证这里每棵树都能存活下来,现在这里的树长得很好,为沙漠锁边。作为护林员,让沙漠变绿洲,让生态环境越变越好也是我的心愿。”
莎车县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通过深入挖掘沙地资源生态复合功能,积极探索“沙地+”模式,加强治沙、治水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稳中有升,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东西两侧106公里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面对防沙治沙的艰巨任务,莎车县恰热克镇更是运用科学治沙,为沙漠披上了绿色的外衣。
“防沙治沙任务艰巨,资金需求量大,涵盖了苗木采购、工程建设及后期管护等,因此常面临着资金缺口。同时,水资源短缺更是一大挑战。针对这些难题,我们采取了多项对策:资金上,我们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财政支持,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拓宽了资金来源;技术上,致力于节水技术的应用,如滴灌、喷灌等,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强化水资源管理,确保科学、可持续利用。年复一年,近五年间,我们已累计完成绿化造林及封沙育林十万余亩,防沙治沙成效显著。目前,恰热克镇流动沙丘基本稳定,生态环境大幅改善。”莎车县恰热克镇镇长盖敏敏说。
让茫茫沙漠披上绿装,何其艰难!过去,恰热克镇的沙漠边缘地带风沙肆虐,生态环境恶劣。如今,通过“锁边”治沙,荒滩变绿洲,村民们的生活也焕然一新。沙尘暴不再肆虐,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气和满眼的翠绿。
莎车县恰热克库热瓦特村村民努热艾力·麦麦提依明说:“以前这里都是沙漠,时不时就会刮沙,黄沙满天的。现在这一片片的都是树,苹果树、枣树、胡杨、红柳等啥树都有,保护着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的房子多日不打扫,也是干干净净的。现在我也会积极参加植树节造林活动,跟着干部们一起种树,打造我们的‘绿色长城’。”
近年来,莎车县在防沙治沙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地还是那块地,从前是风沙赶着跑,现在是沙地里“淘金”。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不仅将构建起一道长达106公里的生态安全屏障,更将极大提升林草资源生态质量,为莎车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莎车县林业和草原局项目办负责人彭海军说:“莎车县紧紧围绕‘东西治风沙,中部建绿洲,南部保水源’的总体思路,主要围绕人工造林、草方格沙障建设、草原改良和修复等,力争到2030年完成102.56万亩的防沙治沙任务,计划建设草方格3.1万亩,光伏治沙28.5万亩,粮食产能提升工程25万亩,人工造林2万亩,修复退化林7.18万亩,改良草原0.5万亩,建设草原围栏10万亩,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偿23.04万亩,新造林管护抚育3.24万亩。任务完成后,将在莎车县东西两侧建成长达106公里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叶尔羌河绿洲,同时提升现有的林草资源生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