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二师铁门关市:沙海淘“金”绘出绿洲新风貌-新华网
2024 06/12 15:42:24
来源:二师铁门关市融媒体中心

二师铁门关市:沙海淘“金”绘出绿洲新风貌

字体:

  盛夏时节,走进新疆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的枣园间种板蓝根示范田,55亩枣树已经进入盛花期,淡黄的枣花吐蕊绽放,香气四溢,一排排板蓝根在枣树的庇护下茁壮成长。三十四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给种植户张修国讲解枣树管理的注意事项。谁能想到,几十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整个团场受风沙侵袭严重。

  “当年一刮风,整个团场漫天黄沙,路上全是枯草,看着没有一点生机。”回想起多年前的团场,三十四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颉彦林感慨万千。

  三十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曾是塔里木垦区沙化问题最严重的团场之一。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团里积极推行退耕还林政策,鼓励职工栽种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枣树。张修国就是积极栽种枣树的职工之一。 

  “我从2009年开始播种酸枣,2011年对酸枣树进行了嫁接,当年成功实现坐果。这十几年来,枣园的效益一直不错。”张修国说。

  颉彦林介绍,目前三十四团有3.95万亩枣园,全部都是退耕还林后种植的。近年来,三十四团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在果园里套种低矮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鼓励职工通过套种板蓝根、丹参等中草药增加收入。

  “2021年,我团开始尝试在林下种植丹参、防风、板蓝根等中草药。今年,团里林下种植中草药2万亩,现在团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职工群众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了。”三十四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郑金平说。

  在积极推进生态经济林建设的同时,三十四团还积极探索更多让沙土生金的方法。2022年,三十四团与铁门关市风芸苁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团场外围引进种植了600亩四翅滨藜。经过一年的栽培后,种植户在四翅滨藜的根部接种肉苁蓉,肉苁蓉从其根系中汲取营养和水分,此举既能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环境,接种成功后又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生态兴则产业兴。随着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持续推进,三十四团的森林覆盖率由第二次国土调查的28.54%上升到第三次的34.98%,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经过多年探索,三十四团形成了“苦咸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沙生产业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果药间种与作物套种、新能源(光伏)数字经济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有效带动2000余名职工群众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2023年,三十四团成功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这个皮垫子松了,我们换一个……”6月的塔里木盆地,白天烈日似火,在三十三团盐碱水养护防风治沙基干林中,护林员们正在进行日常巡护,仔细检查管网情况。

  三十三团盐碱水养护防风治沙基干林位于沙漠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项目建成前,这片区域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职工群众苦不堪言。为了改善团场环境,自2014年起,三十三团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新建的沙漠公路两侧建成面积为1000亩的红柳、梭梭防风固沙基干林,有效抵御了风沙的侵袭。

  2019年,三十三团依托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沙育林等项目,积极动员上万名职工群众参与植树造林,将防风固沙基干林面积加速扩张至3400亩,种植了75.48万株红柳和梭梭等灌木,苗木成活率达85.6%。

  “当时,因为水资源有限,我们就试着用盐碱水来浇灌抗盐碱的梭梭和红柳,结果当年种植的800亩左右梭梭和红柳成活率很高,我们就把这项技术进行了推广。现在,我们每年有近300万立方米的盐碱水是用来灌溉这片林带的。”三十三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姜峰说。

  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推进,三十三团辖区内的风沙情况得到根本控制,有效保障了农田的正常生产,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真正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环境的改善,也推动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近年来,三十三团依托生态林成功申报了乌鲁克国家沙漠公园项目,该公园在2023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目前,三十三团充分利用沙漠、胡杨等特色资源,借助胡杨摄影节活动品牌效应,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团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师铁门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建忠说:“我们将坚决履行好生态卫士职责,依托优势资源,构筑防沙治沙屏障,巩固提升绿洲防风固沙体系,争取核心攻坚区项目建设,锚定防沙治沙主攻方向,积极谋划推进风沙口和沙源地锁边治理工程,巩固完善锁边固沙林草带建设,将‘三北’工程攻坚战向纵深推进。”(谢虹羽 魏怀娟 成伟龙 史瑞霞 俞志鹏)

【纠错】 【责任编辑:董志涛】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