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唐代诗人李颀《古从军行》中的交河,位于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两河床之间的台地上。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最古老的生土结构古代城市建筑群遗迹,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2014年,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近日,记者来到交河故城,探寻这座历经2300多年风雨洗礼的“城市”。它是如何修建而成?当地如何让这个千年遗址焕发新光彩?
城市向下掏挖而成
从吐鲁番市区出发,一路向西前行10公里,便抵达交河故城遗址。院落、官署、高台、佛塔的断壁残垣沐浴在春日暖阳中,略显苍凉沉寂。沿着参观线路一路上坡,最先来到交河故城南门。“这是南城门,原来有一个木门,后期战乱木门被烧毁了。”讲解员努尔买买提·艾合买提指着两边城墙上有凹槽的地方说,南门地势险要,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山崖,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出入的主要通道。
进入城中,脚下便是一块大型台地,台地高出周围河床约30米,四周如刀劈斧削,临高据险。百米宽的河道从台地北面分流而下,又在南面合二为一,成为城址的天然屏障。《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这是交河城首次在汉文史料中出现。据记载,当时交河城距离长安8150里,700户共6050人,屯兵1865人,近8000人生活在这里。
行走在交河故城,不时被这座规模宏大、设计精巧的千年故城震撼。交河故城现存遗迹面积约47万平方米,长约1650米,中间最宽处约300米。有街巷34条,房屋1300多间,保存完整的有700多间,城址包括居住区、仓储区、衙署区、寺院区和墓葬区5个部分,一条宽10米、长350米的中心大道贯穿南北,北部是寺院区,官署区居中,南部是热闹的居民区。
进入巷道纵横的居民区,感觉跟进了迷宫一样。大道两旁皆是高厚的街墙,墙内几十户人家组成一个单元—坊,坊内屋舍高低错落,庭院交接。除民居外,还分布有许多手工作坊。吐鲁番学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负责人单爱美说,虽然交河故城外形不规则,但各个功能区的分布十分整齐,其“城在南、葬在北”,以及“择中立衙”的布局风格,无不透露出受到中原建筑的影响。
“交河故城始建于约公元前2世纪,它最早是西域三十六国(城邦)之一‘车师前国’的都城。公元14世纪,交河城在连年战火中毁损严重,最终废弃。”单爱美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交河城在不同时期的营建下不断发展,其间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改建,人们现在所看到的大部分遗迹是唐朝时期的建筑。
唐朝时期,交河城逐渐由东向西发展,形成了两条纵向干道、一条横向干道的城区格局,双轴线的城市格局特征展现了中原与中亚文明的交流互动,建筑形制也与唐代长安城相仿。但与“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传统建筑方式不同,整个交河的建筑依自然地势,自上而下掏挖窑洞,开掘街巷,减地为墙。正因为这种建筑方式,交河故城也被称为“雕刻出来的城市”,世所罕见。
交河故城佛寺遗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摄
设计精巧的防御之城
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交河故城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在单爱美看来,这不仅源于吐鲁番干燥少雨的气候,更得益于“减地起凸法”这种独特的建筑模式。
按照这种方法,人们在地面上事先规划好建筑物的形制布局,确定了墙壁的位置之后,把墙内外的土挖去,形成墙壁,由此挖出房间、院落及街道等建筑。城中大型院落区、衙署区的部分建筑、街巷区、中央大道、东西大道、东门、一部分护墙及大部分街巷都是古代人用铁锨、坎土曼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由于是从生土层往下掏挖,与一般遗址越往下年代越早不同,交河城是越往下年代越晚。“交河故城,见证了历史的兴衰。近2000多年的时间里,交河城多次被扩建、改建和修葺,原来的房址不断向下挖,就这样不停地掏挖雕琢,生生把交河城打造成一个巨大的沙盘雕塑。”单爱美说,由于吐鲁番日照充足,干燥少雨,排水和室内采光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故交河故城的建筑可以向下挖掘。
交河城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是一座为军事防御而设计的城堡。在汉唐时期,交河城也一直侧重于军事功能,这可以从城中的整体布局上一窥端倪。交河城位于高约30米台地之上,其下环绕的河水又是天然的护城河,易守难攻。此外,城中还设计了瓮城,再加上交河城很多街道都是掏挖而成,主干道两侧的房屋均不朝着主干道方向设门,只在巷内设门,城外的人无法看到城内的情况,更便于抵御外界侵袭。
和平时期,城中的百姓可以进入河谷中取水,战乱时怎么办?行走在交河故城,不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圆形的古井遗址。单爱美说,交河故城内现已查明有古井300多处,至今仍有多处古井依然有水,这就解决了战时整个城池百姓用水的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交河故城的建筑方法,除了“减地起凸法”,还有夯土建筑、土坯建筑、窑洞建筑等,一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建筑群落,充分展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创造力。
“交河故城一方面吸收了中原地区以政府行政机构为核心的对称结构,择中立衙、纵横交错的街巷把交河分割成不同的坊里,具有中原城市的布局特征。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建筑中以宗教机构(主要是佛教寺院)为核心的建筑特色,展现了西域与中原地区建筑技艺和城市文化的交流。”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爱峰说。
交河故城遗址虽不见任何木构件,但城内官衙、寺院、佛塔、民宅、街市、店铺……阡陌交通,屋舍俨然。这些断壁残垣,折射出悠久的城市历史、繁荣的城市风貌、融合的风土人情。透过这些生土建筑,可以想象,作为名副其实的西域重镇,这里人群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商队满载丝绸香料在城中云集,求法僧侣身背经箧穿梭其间的繁华盛景。
交河故城居民区遗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摄
让千年故城“活”起来
“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内,它都是我国古代西域地区吐鲁番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屯田活动中心。”陈爱峰说,交河故城公元前1世纪发展成为车师前国的王庭驻地,后来相继成为高昌等多个地方政权下辖的郡县。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原地区的丝绸、漆器和铁器传至西域,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西域的骏马、胡桃、葡萄等也传入中原,交河城当时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
从考古资料来看,汉代交河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台地的南部和中部,并逐步向北开发,建筑技术以生土开凿为主,兼用夯筑、土坯砌筑等方法,形成了奇特的高台城市建筑文化景观。
唐朝治理西域时期,中央政府将主管西域的第一个军府建置——安西都护府设在交河城。陈爱峰分析,这应该和交河城建在高台上,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这一时期的交河城,呈现出四方商贾云集、国际贸易繁盛、各民族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景象。”陈爱峰说,作为丝绸之路上一座享誉中外的古老城市,交河故城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民族、宗教、文化和建筑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座大型生土古代城市遗址,由于长期受风蚀、风化、沙尘、地震、洪水侵袭,交河故城的保存现状并不乐观。1961年,交河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它的保护提上日程。近些年来,国家文物局、自治区及吐鲁番市不断加大对交河故城的保护力度,先后投入资金超亿元,有针对性、分片区、分层次推进交河故城遗址维修、加固、安防系统升级。
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长王建东介绍,围绕着交河故城文物保护相关工作,2023年他们申报了8个项目,包括文物单体的保护和文物本体的展示等方面,目前已有6个项目初步获得批复,即将启动实施。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为了充分挖掘交河故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吐鲁番加强遗址本体保护的同时,不断探索将交河故城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利用相结合。2016年尝试推出了“夜游交河”活动,此后不断完善夜游线路、丰富夜游内容,乐器演奏、诗歌朗诵和民歌演唱等活动都被加入进来,增加了交河故城对游客的吸引力。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技术手段展现交河故城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多种旅游业态的打造及文创产品的研发,进一步展示好文化遗产的价值,让千年故城遗址‘活’起来。”王建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