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农作物何以竞相生长——新疆盐碱地治理系列报道(1)-新华网
2023 11/16 10:46:29
来源:新疆日报

盐碱地上农作物何以竞相生长——新疆盐碱地治理系列报道(1)

字体:

  “亩产573.8公斤!”近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6团11连的万亩连片耐盐碱水稻田里,经权威专家测产得出结果——“新稻36号”最终理论亩产为573.8公斤。这是新疆耐盐碱水稻首次实现万亩连片高产。

  新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种类多、面积广,是典型的内陆型盐碱地区。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显示,新疆各种类型的盐渍化土壤总面积达1336.1万公顷,占全国总盐渍化土壤面积的36.8%,是我国盐渍化土壤面积最大的分布区,盐碱地治理战线长、任务重,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如何激活“沉睡”的盐碱地?多年来,我区通过选育耐盐碱、经济价值高的盐生植物,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昔日泛白龟裂的盐碱地上农作物竞相生长,迸发新的生机。

  分类推进

  盐碱地发挥大作用

  新疆的地形特征为“三山夹两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造成含盐地下水通过上升水流向地表积聚,形成盐碱土。此外,新疆河流大多为内陆河,地层里含盐丰富,当盐分随农业灌溉用水——山区冰雪融水被带到平原区时,因水分蒸发形成大面积盐碱地。

  “按可溶性盐分含量,我们一般将农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盐碱土,重度以上盐碱化土地,几乎无法种植农作物。”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西北内陆盐碱地)重点实验室主任田长彦说,改良新疆盐碱地,就是用最低成本最适宜技术使农作物生长,但归根结底还是靠水。

  田长彦与新疆盐碱地打了30多年交道,他告诉记者,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理论,长期以来,通过以“灌排洗盐”为中心的方式去盐压碱,再结合平整土地、培肥土壤、种植防护林生物排水、水旱轮作,新疆农业战胜盐碱取得巨大成就。随着2000年起大面积推广节水滴灌种植技术,新疆农业实现节水高产高效,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土壤里的盐分在耕作层以下存着排不出去,导致农田盐渍化面积有扩大趋势。

  新疆以分类推进的方式开展盐碱地治理,对没有产生次生盐碱化的灌区,以预防为主;对已经产生次生盐碱化的灌区,实施防治并举;对盐碱地改良取得成效的灌区,重在巩固提高治理成果。

  精挑细选

  培育耐盐碱农作物

  种植水稻是改良盐碱地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水稻耐盐碱示范基地。作为新疆水稻主要产地之一,米东区水稻种植面积保持在3.5万亩左右。5年来,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每年都在此试种不同品种的耐盐碱水稻,已种植新粳8号、新粳5号等品种,起到了有效改良盐碱地的作用。

  10月29日,和田市拉斯奎镇托万库勒来克村水稻田里,两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割稻、脱粒等一气呵成。“长势很好!今年测产亩均超700公斤。”该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阿卜杜热西提·阿卜杜热伊木高兴地说。

  “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创下高产的秘诀之一是我们种植的水稻新品种——新稻36号,该品种具有耐盐碱、抗倒伏、产量高等优点。此外,我们还采用了无人机播种、施肥、喷药等现代化种植技术,还有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服务。”托万库勒来克村党支部书记陈泽慧介绍。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盐碱地水稻平均亩产突破700公斤、泽普县盐碱地夏播大豆亩产突破300公斤、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万亩海水稻最高地块亩产达850公斤、若羌县瓦石峡镇塔什萨依村百亩盐碱麦试验田总产量可达25吨……近年来,经过科研人员不懈努力,曾被认为“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如今已长出多种耐盐碱、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

  目前,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新疆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选育了以新冬26号等为代表的耐盐碱小麦品种,以源棉8号、新桑塔6号为代表的耐盐碱棉花品种,以新稻36号、新粳4号、新粳8号为代表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合计在新疆每年推广百万亩以上。

  今年初,新疆农业科学院培育并通过国审的优质高产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新农粳伊4号”实现成果转让,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该品种为粳型常规中熟水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耐盐碱、抗倒伏等优势,适宜在盐碱地稻区广泛种植。

  以种适地

  多地推广盐生植物

  新疆有3000多万亩盐渍化耕地,传统的“洗”盐方法,改良一亩地需要约2000立方米水,如何在少水条件下开展盐碱地治理?田长彦认为“以种适地”是一条重要途径。

  “以种适地”,就是在不同盐渍化土壤条件下,选择不同耐盐植物品种,不需要彻底改良,用适量水种植,从生态、经济价值、改良利用等方面都是最经济的。田长彦团队发现在克拉玛依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3团等地,即使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也能种植经济盐生植物——盐地碱蓬。

  “这种植物善‘吃盐’,种植该植物每亩地可带走350公斤左右盐分,第一年土壤盐分下降40%,第二年下降60%,第三年下降85%。三四年后,就可以种植常规作物了。”田长彦说。

  2000年起,田长彦带着团队用3年时间几乎跑遍了新疆所有有盐碱的地方,发现320种盐生植物资源。他们通过调查盐生植物数量、分布、耐盐程度等,根据分析数据建了两个盐生植物园,引进了150多种盐生植物,筛选出多种具有不同价值的盐生植物。以盐地碱蓬为例,目前,种植盐地碱蓬已在20多个县区、团场示范推广。

  田长彦告诉记者,盐地碱蓬每亩可产生干草1.8吨左右,它能做成饲料、保健蔬菜,种子还能榨油。同时,今年还进行了盐生植物与普通植物间套作试验,正在进行的是大豆与耐盐植物的间套作。“耐盐植物生长中需要盐,通过两者间的互作,能给大豆提供很好的土壤环境,预计今年的试验能使大豆耐盐度从千分之三提高到千分之五。”田长彦说。

【纠错】 【责任编辑: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