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16时30分,孜来地拜克哼着小曲下班了,留下大门敞开的馕店和没卖完的馕。
“不担心丢吗?”“一点也不担心,3年多来,一分钱没少过!”
这位在博乐市青得里街道博冶巷打馕的38岁青年,3年前就实现了“躺”着收钱。
孜来地拜克前脚刚走,家住贝林哈日莫墩乡的王林匆匆走来,装了10个馕,扫码支付50元后快步离开。后来,一位穿红色大衣的中年妇女买了4个馕、一对开车来的夫妻买了10个馕、两位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孩买了2个馕……不断有人光顾这家无人看守的馕店,无一例外都用手机对着贴在门上的微信二维码进行扫码支付。
一到下午,孜来地拜克的馕店就进入了无人售卖模式。
“这就要提到3年前我睡的那一觉,我的生活就是那场觉改变的。”孜来地拜克笑着说。
2019年8月的一天,孜来地拜克与妻子巴哈尔古丽·叶列买斯和往常一样,早晨6时许就来到店里开始和面,11时左右出第一批馕,之后便一直重复和面、打馕这套流程。
过了16时,巴哈尔古丽回家照顾老人孩子去了,留下孜来地拜克在店里卖馕。
天气炎热,加上忙碌了大半天,孜来地拜克有了强烈的困意。“我就坐在椅子上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睡得还特别沉。”孜来地拜克说。
不知过了多久,孜来地拜克猛然醒来,发现门口的馕没剩几个了。“喂,你看下微信,今天收到多少个馕的钱?”孜来地拜克拿起电话,急忙问妻子。夫妻俩一算账,发现当天打的200多个馕,除去还没卖完的,其他的都收了钱。
孜来地拜克当即拍着大腿,“既然这样,我又何苦在店里守着呢。”
从那天起,孜来地拜克馕店的门口张贴了一份写着“无人售卖”的告示。
“每天下午4点多,他们夫妻俩把里屋的门一锁就走了。”在馕店楼上开裁缝店的朱春芝说,“起初,有些顾客来我的店里询问,有的干脆把钱给我,让我帮忙转交。”
直到现在,一些不习惯使用微信支付的老人还会把钱交给朱春芝,或是交给在她隔壁开理发店的刘小龙。“馕店无人售卖这件事很美好,虽然已有3年了,但我依然会被大家的行为感动。”29岁的刘小龙说。
傍晚时分,馕店的老顾客肯解西·斯得别克来了。她并没有动门口摆好的馕,而是找里屋的钥匙。“我怕来得晚馕卖完了,就让他们提前把馕放到里屋了。”肯解西找到钥匙打开门,提了一袋子馕出来,然后在门口扫码支付了50元。
孜来地拜克的馕店开了17年,靠着这门手艺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好。“现在我们有3套房子,城里一套,农村两套,每年还有5万元存款。”孜来地拜克说。
现在,孜来地拜克夫妻与老人孩子一起住在距馕店500多米远的一幢楼房里。房子是2019年10月买的,与馕店都属和平社区管辖。
“我们社区有1300多户3000多人,住着多个民族的居民。”和平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朱江说,“这里的居民相处得很融洽,孜来地拜克的无人售卖馕店,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3年多来,下午的自由时间,让孜来地拜克实现了更多的梦想。“那些年馕店把我绑住了,现在我有时间在乡下种地养牛了,今年我还报了驾驶证考试,正准备考科目一呢。”孜来地拜克幸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