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是疆二代,热爱这块土地,想要将新疆的人新疆的事展现出来。”新疆作家鞠利说。从新疆的角度出发,用新疆人的情感来谱写新疆故事,新疆作家鞠利一直秉持着这个信念。
(作家鞠利接受采访)
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驻村兄弟》近日出版,以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为题材,以主人公任乐水参加新疆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故事为主线,叙述了由汉族、维吾尔族组成的一个家庭两个民族三代人,跨越五十年沧桑岁月,血脉相连的爱的传奇。
书中详细地描绘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奇情感故事。作家鞠利历时三年,赴南北疆几十个驻村点采风,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展现了新时代新疆“访惠聚”驻村干部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以驻村工作队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精神风采。
“主人公原型,就是每一位为驻村工作奔波奉献的驻村干部本人”
在位于解放南路的新疆人民出版社内,记者见到了作家鞠利。年近54岁的他两鬓泛白,但目光炯炯有神,虽然有工作中严肃的一面,但言语中却又不乏幽默。
谈到创作这本书的初衷,鞠利说,他本人曾在南疆工作过30多年,后因工作原因,多次参与到“访惠聚”工作当中,不管是对驻村工作还是驻村干部都有一定的了解。“访惠聚”工作开展至今,人心稳定,社会主义农村展现出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这其中,每名驻村干部都在为了百姓和家、国义无反顾地奔波着,奉献着。
“每一位驻村干部身后,都有万千支持着他们的家庭,还有无数双眼睛关注着驻村工作。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件事不断推进的步伐。”鞠利说,驻村工作的开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驻村干部们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最重要的就是这其中,深厚的“兄弟”情谊,将之融入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大爱之中,赋予了它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含义。“作为身处其中的文学创作者,我有义务将它书写出来。”
《驻村兄弟》这本书中刻画的主人公任乐水率驻村工作队建强基层组织,做好群众工作,拓展致富渠道,推进精准扶贫的生动故事,让任乐水、赛买提、阿巴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向读者们走来。
不少读者好奇,如此生动的人物形象一定拥有人物原型。对此,鞠利解释说,“主人公原型,就是每一位为驻村工作奔波奉献的驻村干部本人。书中人物不辞辛劳、不畏艰难,为了祖国利益和边疆安全,为了民族团结与和谐尽心尽职的形象,放在任何一个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中,都能与之吻合。”
在创作之初,鞠利从未设想过自己的读者群,他只是单纯的想要写下这些时代的英雄。待出版之后,许许多多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有驻村干部本人,有他们的家人,有那些驻村工作的参与者,更多的则是那些迫切想要了解新疆“访惠聚”工作的人。
“在写这本书时,我常想,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的幸运和幸福里,都有西北边关守卫家园的平凡英雄的奉献,这就是这些故事的意义。”当这本书的好评从四面八方向他涌来,鞠利觉得,自己写这本书想要收获的已经得到。
驻村干部:《驻村兄弟》在工作队里争相传阅
杨志荣是新疆人民出版总社驻和田县罕艾日克镇巴士托奴村“访惠聚”工作队的副队长,2018年10月,工作队收到了来自出版社的礼物——《驻村兄弟》这本书。“当时这本书还没有广泛发行,整个工作队也只有一本,很多队员们都排队等看书。”
当驻村队员们在书中看到描写“访惠聚”工作的内容时,不自觉地就会将自己带入其中。“都是非常真实的工作队实际工作情况,很多细节都让我们深有感触。”
看到这本书,杨志荣会不自觉地回想自己这两年的驻村生活,他说,有时候开展“访惠聚”工作,没有时间回想,总觉得做完一件事还要想着还能做什么,一直在向前看。“但静下来看这本书时,它会将我拉回刚开展驻村工作的那个时候,然后在书中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看到群众和乡村的每一个变化,大家都越变越好,很欣慰也很激动。”
读书时,他总会为那些看似平淡的描述感动落泪,在他眼里,一句简单的描写,其实蕴涵着对驻村干部们最深的了解。
“书中对兄弟情的描写最深刻,那种工作队员之间朝夕相处的兄弟情,各民族之间超越血缘的感情,都很真实。”杨志荣说,驻村干部们常提起“一段驻村路,一生驻村情”,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收获了很多一生难忘的独特经历。
人与人之间,往往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甚至是一个表情,都让时间和距离缩短。“村里的艾吾提奶奶一见到我们的队员就塞吃的,今天塞苹果明天塞红枣;赛麦尔大叔让姑娘给我们每人缝制一顶漂亮的小花帽;村里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总会围着我们一个劲地喊老师好……这些美好,让人从心底感到温暖。”
队员都说,驻村工作让他们成长很快,群众和乡村的巨大变化,让和杨志荣一样的驻村干部们打从心眼里感到开心,也让他们认可了自己的付出。
通过《驻村兄弟》这本书,每一位驻村干部那些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得到的肯定,更令他们欣慰。
“我的丈夫是‘访惠聚’工作的一员,我为所有同他一样的人们感到骄傲!”
石磊的丈夫邢刚也是一名驻村干部,她说,当丈夫读完这本书时,第一时间将这本书推荐给了自己。“他在电话里说,我总好奇驻村工作到底是啥样,看了这本书就都懂了。”
从拿起《驻村兄弟》开始,石磊就放不下了,她一口气读完不过瘾,又给丈夫打电话想和他讨论故事情节,但接起电话说了没两句丈夫就又去忙了。好不容易等到他再回电话,电话另一头兴奋的声音告诉时磊,村里的渠道好不容易疏通了,浇地灌溉再不用愁。
“太好了!”时磊说,所有的感慨也比不过此时和丈夫心灵相通的喜悦。虽然她没有参与过驻村工作,但因为有一位这样的家人,让她对“访惠聚”工作有好奇,也有理解,更多的时候是想起丈夫和其他工作队队员们,在为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默默付出,作为他背后的支柱,自己也不能示弱。
邢刚说,当他读到书中主人公读研究生的儿子因为一些事情退学,妻子独自前往异地为孩子办理一切事宜,但在很久之后才告知他这一片段时,内心也久久不能平静。“我的母亲今年85岁了,孩子也正上中学,妻子的工作也很忙,但她在家里将一切都打理得很好。”
2018年9月,母亲因病住院,待妻子告诉他时,母亲已经康复出院。听着妻子在电话另一端言语轻松地说,“妈怕你担心,不让我说。我想着自己一个人能处理过来,也就没想和你讲。”邢刚在电话里向记者讲述这些时,声音略带哽咽,他说,当妻子为他骄傲时,他也为妻子感到自豪。
“你‘忙’大家,我会坚守好咱们的‘小家’,我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石磊说,自己和万千驻村干部的家人一样,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理解“访惠聚”工作,希望通过驻村干部的努力,让乡村旧貌换新颜,让诸多驻村干部能够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在“访惠聚”的道路之上。
而《驻村兄弟》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像是一盏灯给那些想要了解“访惠聚”的人们一个机会,让大家更能贴近驻村工作。石磊说:“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看到工作队队员们的努力,你还能看到基层干部、群众、家属,所有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激情。这份激情属于我们的新疆,它令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