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初发行的《中乌丝绸之路考古》邮票邮折上的多组图案中,有一组格里芬形象的铜节约、虎形和羊首形金饰,它们来自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石人子沟遗址,那里是东天山北麓商周至西汉早期规模极大、内涵极丰富的游牧文化聚落遗址之一,2007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乌丝绸之路考古》邮票上两组文物:格里芬形象的铜节约(左)和虎形、羊首形金饰(右)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邮票上印制的格里芬形象铜节约、虎形和羊首形金饰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节约是一种马具,是在马头部穿引勒带的空心状装置,材质大多为青铜或骨,能收拢固定绳索,实现笼头对马头的有效控制。
格里芬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两河流域的神话动物,多为鹰首狮身形象,到了战国时期,已成为欧亚草原广泛流行的装饰纹样。石人子沟遗址出土这件格里芬形象青铜节约,经考古人员分析测定,属于战国晚期,鹰喙和一对兽耳铸造成高浮雕形式,轮廓线条圆润生动,工艺精湛。它从一方面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文明在丝绸之路交流的盛况。
“这组虎形和羊首形金饰是用金箔片覆盖在木质模具上锤揲而成,表现的是侧立的老虎和盘羊头图案,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欧亚大陆草原游牧文化里流行的装饰艺术纹样,此时期生活在山地草原的游牧人群,对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
石人子沟遗址出土的金银器物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东天山地处天山廊道东段,是古代东西文明交流、南北农牧互动的重要通道和枢纽,这里的考古发现,对研究欧亚大陆古代人群的迁徙、交流和融合有重要意义。
对石人子沟遗址的大规模、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06年,西北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机构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遗址内发现石结构房址500余座、墓葬近1000座、近2500块刻有岩画的岩石。
考古人员判定石筑高台和石围居住基址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800年,初步判定它们是古代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石筑高台规模宏大,曾被多次使用,多层室内地面上有灶、灰坑、柱洞等遗迹,并保留有仍放置在原地的大型陶炊器、粮食储藏器、饮食器,石磨盘、石磨棒、石锄等农业工具,以及大麦、家畜骨骼等动植物遗存,还分布有器座坑、储粮坑、羊骨坑。
在储粮坑的坑底,考古人员发现了成堆的碳化大麦,说明当时生活在此区域的人群已开始种植青稞、储藏粮食。
遗址内战国时期的墓葬流行殉葬动物,大型墓葬流行殉葬完整的马匹或骆驼,甚至人牲。
除了邮票中展示的格里芬铜节约和虎形羊形金饰,遗址墓葬内还有多件金银器,包括锤揲工艺的动物纹样、花纹样的金银箔饰片,还有金耳坠、土银扣及玛瑙项链。
石人子沟遗址的岩画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研究人员发现,墓葬出土的金银饰上的动物图案与遗址内岩画上动物图案有紧密的文化关联。石人子沟岩画的内容主要是动物,其中羊最多,有夸张的巨大羊角,人物图像反映的是游牧生活场景,也有战斗场景,此处岩画制作多用敲凿加磨刻的技法。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介绍,石人子沟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在古代游牧文化聚落研究领域的有益尝试,揭示了东天山北麓史前游牧文化面貌与发展演化规律。东天山考古队十余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与理论方法为后来走出国门,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联合考古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