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41团草湖镇简史馆里,有一座名为《军垦第一犁》的巨型浮雕,诉说着一段壮阔的戍边历史。
7月19日下午,简史馆里走来了一位老人。她在浮雕前驻足,用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眼里饱含泪水。老人把眼镜摘下,擦了又擦,然后戴上。许久,她的情绪才有所缓和,“想不到今天的草湖会这么美,变化这么大;更想不到我有一天会跟随父亲的足迹来到新疆,来到草湖。”
这位老人叫郭晓惠,今年67岁,是著名诗人郭小川的次女,退休前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她受图木舒克市委宣传部的邀请,来草湖镇参加纪念郭小川、贺敬之、柯岩访问兵团草湖的诗歌朗诵会。
“家父郭小川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他自戏一生‘烟霞有癖’,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无数诗篇。在他眼里,‘祖国的每一块沙土’都是‘晶亮的宝石’,就连‘那在茫茫天边的/粗犷的高山和绝壁’,在他的想象中,仿佛也被‘祖国的阳光’‘化为灿烂的金子’——这些诗篇,是我父亲写给祖国奋进的抒情歌,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爱炽热而深沉。”郭晓惠动情地说,“但更让父亲难忘的,是59年前的一次新疆之行。”
在郭晓惠的回忆中,父亲郭小川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缘始于1963年。当时的郭小川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受邀与诗人贺敬之、柯岩夫妇一起到新疆创作《军垦战歌》。在为期半年的采风考察活动中,他们几乎走遍了新疆大地。
1963年11月4日,他们一行来到沙漠腹地的草湖辖区。那天清晨,现场红旗招展,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数名战士拉着从老乡那里借来的木制土犁,肩套绳索,低头弓背,破土前行。这画面深深吸引了郭小川。他后来得知,军垦战士在这片满是苇草、沼泽的荒滩上,住在草把子和树枝编的房屋里,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用坎土曼、铁锹、抬把子、柳条筐、独轮车白手起家发展农业,种植冬小麦、春小麦及棉花,还割芦苇、修水坝、平碱坑、挖地窝子……在这片荒芜的戈壁荒滩上,建起了绿洲。
郭小川看着这些平凡得像泥土,但又崇高得像昆仑山一样的屯垦战士,藏在胸中尚未说出的话,像叶尔羌河水一样翻腾奔涌、回旋激荡。正是这段难忘的经历、难忘的场景,让他诗意大发,写下《在大沙漠中间》这首500多行的长诗。这首诗,不仅对拓荒者身处的极端艰苦环境进行了具体描绘,还对军垦战士表达出由衷的敬意。
59年过去了,如今的草湖人仍不曾忘记,著名诗人郭小川和他的诗歌留在了这里,也留下了一段珍贵史料。
在新疆采风期间,哪里有军垦战士生产建设的身影,哪里就留下诗人的足迹和创作的身影。这期间,郭小川激情书写了《军垦战歌》《昆仑行》《雪满天山路》《夜进塔里木》《西出阳关》等反映当年军垦战士建设新疆、戍边卫国的诗歌,被广为传诵。
“父亲每每谈到新疆之行,总是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他经常给幼时的我说起新疆的山谷草原、戈壁大漠以及那里的人民。他说,新疆是诗、是歌、是音乐、是舞蹈,更是军垦战士建功立业的精神高地。虽然父亲已去世多年,但这些有关新疆的诗章,我仍反复捧读,新疆对于我来说,有着特别的含义——它是一个不会忘却的纪念。”郭晓惠说。
在郭晓惠的微信朋友圈,有这样一句话:“今年,正逢家父新疆之行59周年之纪念,特来新疆,追思、告慰家父的新疆情缘,释放心怀,仰止无即,是以为记。”
“今天,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我一路前行来到新疆。从点滴细节到整体改变,我深切感受新疆的变化与发展。如今的新疆早已旧貌换新颜,走出了荒茫大漠和羌笛、胡笳的凄美,城市和村镇星罗棋布,道路四通八达,‘大美新疆’名副其实。这一路上,我心里总在回响父亲写的诗句,‘我要像鹰一样,呼吸着祖国高空的大气,用激动得快要流泪的眼睛,看一看我们所爱的每一片土地’。”郭晓惠念诵父亲的诗句时,眼里闪烁着泪光。
去草湖镇参观的路上,郭晓惠问及为什么把这里叫草湖,草湖第一代“戈壁母亲”王翠芳向她描绘自己刚来时的印象:“这里到处是一人高的成片芦苇,风一吹如湖水般荡漾。其实这里并没有水。”她至今还记得她嫁人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难生活,“许多人还住在地窝子里,有房子的也是土块垒起的‘土窑’,买菜还得坐车到20公里外的喀什城区。”
翻开历史的扉页,从1950年到2022年,草湖镇已经走过了72年的光荣岁月。这片曾经的沙漠腹地,经过几代兵团人努力,又经东莞市援建,如今已成为一个现代生活气息浓郁的绿色小镇,一个独具特色的军垦小镇。大道两旁绿树成荫,现代化企业一家挨着一家,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近些年,草湖镇的发展正加快推进速度,已经形成了草湖产业园,有来自广东近200家企业落户。在喀什,“草湖”已经成为人们旅游必去的打卡之地。
城因有水而葱翠,水因在城而富有灵性。那天,郭晓惠与参会代表们走在草湖镇人工湖旁的木栈道上,人工湖一东一西,分别在道路两边,犹如镶嵌在花海中“变色”的两块碧玉一般。她听说这里还有大大小小数个自然湖泊时,便深吸一口气,笑说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被水的清甜气息填满。
郭小川与女儿郭晓惠两代人接续新疆情缘,看到几十年来,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代代兵团人接力加油,用双手创造的光和热,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