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口袋里鼓囊囊 精神上亮堂堂

作者: 隋云雁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    日期: 2022-07-13

  行走在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总能看到“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这句村训。美好的期盼,如今已化为现实。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讲到了达西村的这句村训。消息传来,村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的变化。2014年9月,总书记给达西村回信,强调兴疆稳疆,重在基层。

  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达西村不断突破增收“天花板”,村子越来越富,村民日子越过越甜。

  从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到今天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南疆第一村”,达西村的巨变成为新疆成千上万村庄在新时代的发展缩影。在天山南北的城市乡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各族群众走出了一条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致富路,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越来越强。

  党支部像磁铁

  牢牢吸引乡亲们

  在达西村,申请入党的年轻人不断增多。2016年8月,随着党员人数增加,达西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

  新疆处处都有村民积极入党的场景。各基层党支部就像磁铁,牢牢吸引乡亲们。

  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能看到87岁村民玉苏普·阿卜杜拉的身影。

  “产业发展了,村民收入高了。你看村里的道路多平坦、住房多漂亮,电影院、鲜花店这些过去城里才有的东西如今就在我们身边……”玉苏普老人深情地说,共产党亚克西!没有党,就没有今天的阿亚格曼干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阿亚格曼干村看望干部群众时寄语,“我祝愿你们在党的政策扶持下生活得更加幸福”。8年来,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倾力帮扶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将感恩之情化为发展动力,走上致富路,过上了更加舒心幸福的好日子。

  2014年至今,该村党支部吸纳发展党员39名,去年12月入党的玉苏普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喜极而泣的视频广为传播,感动无数人。

  今年年初,一条“亮出党员徽章”的视频,让阿克陶县木吉乡木吉村牧民阿布都加帕尔·猛德火爆全网。在他帮助被困车辆脱困、游客要酬谢时,他亮出胸前的党员徽章说:“钱,不要,看这个!”

  如今,阿布都加帕尔依然每天把党员徽章擦得亮亮的。“爱惜党员徽章,就是爱我们的党、爱我们的祖国,这是我赤诚之心的表达。”他说。

  干部们像亲人

  排忧解难谋振兴

  今年,温宿县托甫汗镇托甫汗村村民拜合提罕·麦麦提敏在核桃地里套种了5亩小麦,成熟季到了,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很是发愁。

  阿克苏地区科协驻托甫汗村“访惠聚”工作队发动队员和村里的党员、团员帮忙收割。7月4日,仅用半天时间,小麦颗粒归仓。

  连日来,一支支志愿服务队身穿红马甲,头顶烈日,帮助群众抢收、晾晒、装运小麦。一抹“志愿红”,成了田间亮丽的风景。

  新疆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以来,全区共选派50余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到1万多个村队(社区),他们奋战在基层一线,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赢得各族群众的交口称赞。

  阿勒泰市喀拉希力克乡加勒齐村有一家玛丽亚齐乐糕点作坊,生意红火。店主玛丽亚·马汗夫妻俩以前靠打零工过日子,在村党支部书记阿岩·努尔胡马的帮助下,他们开了糕点作坊,每年收入达25万元,还带动了3名村民就业。

  “有些村民就业难,是因为缺少职业技能,没有底气。”担任村支书3年来,阿岩从多方面入手,帮助村民走上就业创业之路。

  以糕点作坊的经验为基础,阿岩打造“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先后扶持了刺绣、烤馕等10余家店铺。

  “党培养了我,我就应该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阿岩说,如今老百姓钱包鼓起来了,精神世界也要跟着富足。在她的鼓励下,村里的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编写诗歌,用冬不拉弹唱方式,传唱党的好政策。

  小日子像芝麻

  幸福开花节节高

  2020年末,新疆告别了绝对贫困历史,全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忙碌的工厂车间,丰收的金色大地,美丽的农家院落……一幅幅幸福和谐画面,生动反映着乡村振兴为各族群众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随着伽师县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伽师县各族群众告别“苦咸水”。来自慕士塔格峰的冰川雪水,跨越上百公里的主管网,汩汩流进伽师县城,又通过1000多公里的支线,流进乡村,流进每一户人家。

  “感谢总书记关怀,感谢党的好政策!”伽师县英买里乡拉依力克村村民帕孜力·依斯拉木感叹,不努力哪能说得过去!他承包种植了几十亩新梅和甜瓜,去年仅新梅就收入10万元。

  各族群众的小日子就像芝麻,幸福开花节节高。

  阿克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昆仑佳苑社区生活着1665户6640人。在党的惠民政策帮扶下,牧民们从大山深处搬进社区,住进楼房,就业创业,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古丽巴哈尔·阿洪以前是家庭主妇,每天围着锅台转。搬迁后,她开了一家服装店,还带着几名村民创办了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服装店每个月能接到1万元左右的订单,合作社效益也越来越好。”她说。

  走出大山的牧民麦麦提乌吉·希热艾力开了一家小餐馆,每天忙个不停。“收入有保障,事业有奔头,生活有目标。”他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责任编辑:茹斯坦]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2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