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打改革牌 走创新路 吃效益饭 ——乌鲁木齐石化主题教育激活“一池春水”

作者: 朱建荣 程欢    来源: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    日期: 2022-05-19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深入开展“转观念、勇担当、强管理、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所属各单位积极响应,乌石化生产服务中心在业务萎缩的情况下,积极促进干部员工转观念、勇担当,努力开拓转型发展之路,通过强管理破冰突围,员工“双向流动”成效斐然。

  “老司机”变身“一线学徒” 转型发展需创新破题

  今年年初以来,乌石化生产服务中心把“强管理”与生产经营核心工作、业绩指标紧密结合,挖潜力、找措施,将业务向一线装置靠近、拓展,加大做好工业物业服务力度。

  3月中旬,生产服务中心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化肥生产部燃料除灰装置严重缺员,急需中心抽调人员转岗补员。

  生产服务中心迅速抽调三个专业的负责人和19名以驾乘工作为主的基层骨干,成立化肥燃除项目组,充实燃料除灰装置人员力量。

  看似简单的人员调配行为,对生产服务中心以及22名“小白”来说,却是一项挑战。

  燃料除灰装置是一套生产辅助装置,与生产服务中心的业务差异较大,且生产服务中心的员工没有一线工作经历和经验。

  53岁的张宗涛作为生产服务中心的一名驾驶员,与手中方向盘、脚下离合器打交道已有20多年。到了陌生装置,需要从头学起,从头干起,加之繁重的夜班工作,对他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3月19日起,生产服务中心各基层党支部先后组织“转观念、勇担当、强管理、创一流”主题教育宣讲活动,并多次召开动员会,让广大干部员工增强“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终将消灭企业”的危机意识,坚定“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决心,清醒地认识改革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仅用三天,生产服务中心燃料除灰项目组驻扎到了陌生的装置中;一个月,就将一个个老司机、后勤人快速培训成为这个岗位的熟练工。

  张宗涛是这个项目组二班的班长,他说:“现在我们已经成功从后勤‘小白’变为熟练工。班组人数虽只有6人,但我们在不断适应新环境,加强班组管理。”他表示,身为生产保障人员就要急生产之所急,解生产之所难。

  图为项目组员工正在检查出煤口的原煤出煤情况。摄影:程欢

  “后勤人”冲刺“一线流程” 转型发展需先锋引领

  跨专业跨领域转型,对平均年龄52岁的“后勤人”来说,是场“硬仗”。生产服务中心抽调的22名员工中,12名是党员,领导率先垂范、党员冲锋一线,为团队完成任务注入了“强心剂”。

  善于组织生产的于建、强于安全管理的沙昆伦、精于统筹协调的于彦三位科长,发挥专业特长,每天恶补装置专业技术和流程知识,带头画流程、跑现场。

  50多岁的老党员甘当小学生、愿做小徒弟,系统学、深入学、跟进学,学懂弄通决不罢休。

  短短15天,项目组完成了入厂三级教育、岗位人员排班、薪酬绩效补差、激励办法修订,规范劳动纪律的规范,班班进行环境卫生的交接、疫情防控等工作,快速融入陌生环境。同时,他们还开展各类劳动竞赛,自己动手清理休息室、卫生间、浴室等工作。

  4月7日,燃煤除灰项目组二班承担第一次上煤任务,历经3小时,老党员于建、张宗涛等在输煤皮带旁全程坚守,确保燃煤经过犁煤器成功进入煤仓。

  图为项目组于建正在查看输煤皮带的运行情况。摄影:程欢

  “双赢”带来“双增长” 转型发展需制度赋能

  4月29日下午,生产服务中心举行表彰会,对燃除项目组成员发现隐患成功避免事故进行奖励。

  近一个月,项目组发现隐患11项,有效遏制事故于萌芽状态。生产服务中心采用发现隐患激励、“多劳多得”、岗位薪酬补差等“强管理”举措,促进奖金向“干得多、干得好、强度大、风险大”的岗位员工倾斜。

  生产服务中心结合“三项制度”改革,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促进作风转变,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一系列改革工作稳步开展。

  化肥生产部主任高升说:“生产服务中心这次人员转岗,很大程度缓解了一线艰苦生产岗位缺员的困境,实现了两个单位的‘双赢’。”

  一个多月,项目组共完成输煤79次,输煤12000多吨。经初步测算,生产服务中心月度创收33万元,员工月度收入增加2500元左右,实现了单位和个人的双增长。

  “员工的转型发展是公司改革发展的‘先手棋’,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梳理、评估和研判类似业务的员工队伍状况,探索非核心业务的用工方式转型之路,满足公司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公司人事处副处长张英军说。

[信息发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64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