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聆听大山深处的回声:一个钻井机组的非典型故事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日期: 2022-05-16

  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15日电(王健 赵小峰)新疆塔西南巨厚黄土塬被称为世界物探难题,而甫沙三维是打开塔西南油气勘探新局面的“希望工程”。自今年2月份以来,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处247队3000余名物探人在大山深处,黄土塬上,用激荡的震波,触摸大地的心跳,聆听大地的回声。

  塔西南是塔里木油田重要的战略接替区,这片土地承载着塔里木几代石油人的奋斗与梦想。柯克亚凝析气田作业区一面颇有年代感的墙上,“再战昆仑山,重上10万吨”几个红色大字书写着石油人的壮志豪情。

  甫沙三维工区在昆仑山里有4个山地钻机组。周围的山看起来并不十分陡峭,但走进去才发现断崖横陈,险峻异常。分包商机组打到最难的山体,撤出了冲沟。在耸立的大山面前,人实在是显得太小了。

  (工人们在昆仑上中钻井作业,王健摄)

  247队挑选了4个能力过硬的机组闯进了大山。司钻高吉华一直跟着247队干了近20年,从西秋1三维转战佳木3、库车三维,干的都是最难最险的山体。高吉华觉得自己的机组是队上的人,是“王牌部队”,最困难的时候,自然应该顶上去。

  为了尽快拿下这段最难的区域,两个机组合并成了一个。中午,我们正赶上一个机组搬迁,钻工们用肩扛着,或用粗大的木棒抬着沉重的钻具一步一步往上挪,脚下用坎土曼修出的小路随着山势弯曲上升。由于海拔高,钻工们走20至30米就要停下来喘一口气,等呼吸均匀了再继续往上走,他们要往山上打15个点,一直打到海拔三千多米的山顶,然后再向下折返打8个点。

(工人们在抬扛钻机上山,王健摄)

  (拼版照片,工人们在抬扛钻机上山,王健摄)

  55岁的高吉华脸是土黑色的,冲击器吹出的尘土被汗水一层层粘在脸上,只有眼角额头的皱纹里才能看到一点点皮肤的原色。钻机轰隆隆地响着,钻杆一点点钻透黄土层,机器的回声在山谷间冲撞,大山的背景更凸显出这群找油人的高大和伟岸。

  (高吉华在钻机作业中,王健摄)

  炊事员马青兰负责给钻工做饭和送饭,机组干到那儿,她就要把午饭送到哪儿。随着机组的搬迁,马青兰送饭的时间越来越早,走的路也越来越远。对于40多岁的女人来说,爬坡过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还背着10公斤重的水和饭。“能上就要上,上不去爬也要爬上去。”看似柔弱的马青兰干脆的话语硬得就像脚下的石头。马青兰说,自己的老公也在机组,要是遇到断崖上不去,老公会安排钻工下山来接应。

  油罐司机毕春林4月16日就进了冲沟,他要在沟里保障4个机组完成所有任务才能撤离。冲沟里没有信号,与外面隔绝,路上没膝的浮土即费车又“费人”,司机们都不爱跑这条路。在247队,最困难、最扛劲的岗位,都有生产骨干和党员在坚守。

  (汽车行驶在昆仑山中,王健摄)

  自2月份以来,3000余名物探人在大山里奋战了三个多月,完成钻井32663个,86268口,总进尺200多万米。目前,甫沙三维钻井生产任务已全部完成,地震采集的炮声在山谷间持续回荡。(完)

[责任编辑:周倩]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5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