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非遗+” 精彩在当下

作者: 贾春霞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    日期: 2022-05-10

  每到节假日和周末,位于莎车县老城街区的非遗博览园都会举办十二木卡姆现场表演,集中展示近百种非遗项目,让游客体验非遗之美。

  近年来,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到日常生活、文化活动、旅游市场中,在“潮”起来的同时活态传承,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非遗+景区”:文旅融合添魅力

  今年“五一”假期,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景区演艺部部长地力夏提·吐尔洪格外繁忙,除了跳刀郎舞和刀郎麦西热甫外,他还是高空轮转秋千的主要表演者。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刀郎部落景区内展示的刀郎木卡姆、刀郎麦西热甫、慕萨莱思酿造工艺等,分别位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刀郎部落景区“酋长”王小平说,独特民俗和非遗体验是吸引游客的最大“法宝”,“五一”假期,景区游客接待量超16000人次,同比实现较大增长。

  “非遗进景区”在新疆各地已成常态。阿勒泰地区集中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景区,展示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毡绣布绣、花毡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艺及其制品;吐鲁番市以土陶、柳编、刺绣等非遗及文创产品为主,在各景区组织展示和展销活动;那拉提、赛里木湖、博湖县大河口景区、巴楚红海等一批景区常态化推出非遗展陈和体验项目,让游客与非遗亲密接触,为旅行增添多彩元素。

  今年,首批5个自治区级“新疆非遗巴扎”正式颁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说,今后,将以“非遗巴扎”为载体,推动全疆各地非遗特色项目成为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为新疆旅游赋予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非遗+文创”:传统技艺增活力

  5月3日,位于新疆古生态园的“归迹马艺”沉浸式体验马艺术综合馆内,数百幅毛皮画及箱包、服饰、背包、笔记本、卡包等艺术衍生品,让游客大开眼界。乌鲁木齐市民左玲玲拿起一本毛皮画笔记本爱不释手:“这个本子太精致了,上面的马头鬃毛飞扬,眼睛炯炯有神,就像活的一样。”

  新疆是非遗大区,璀璨的非遗资源为文创产品开发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毛皮画是乌鲁木齐市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何将非遗技艺与时尚创意结合,探寻一条融入现代设计、现代市场和现代生活的路子,是毛皮画传承人阿孜古丽·吾甫尔和很多“守”艺人努力的方向。“我们专注于马文化和毛皮画艺术衍生品创作,已研发出装饰类、文化用品类、服饰类、箱包类和家具类五大板块近60种文创产品,非常受市场欢迎。”阿孜古丽表示,将拓展电商销售渠道,通过网络将新疆毛皮画及文创产品销到全国各地。

  “古老的非遗也可以新潮时尚,这样才能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新文创末胡营文化创始人路兵剑说。7年来,他带领团队已研发出400多款文创产品。

  “非遗+产业”:乡村振兴新路径

  开发非遗市场,发展非遗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

  院落里摆满桑皮纸,匠人们忙碌着制作桑皮纸,墙面上随处可见桑皮纸画作……在墨玉县普恰克其镇布达村,游客不仅可以体验桑皮纸制作,还可以在桑皮纸上书写画画,领略这项非遗技艺的魅力。

  布达村素有“桑皮纸之乡”的美誉。以前桑皮纸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随着政府加大对非遗桑皮纸的保护力度,布达村建成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中心、桑皮纸一条街、桑皮纸文化产业园等。如今,该村从事桑皮纸制作的就有20余户人家,大型作坊5家,120余人以此为业,生产的桑皮纸销往全国各地。

  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被誉为“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是国家级非遗传承地,乐器制作已有300余年历史。目前,该村成立了7家乐器制作合作社,300多户村民中三分之一从事乐器制作,去年全村乐器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通过民族乐器的制作、推广和销售,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2013年成立的和静东归艺珍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畜牧资源优势,将天然牛羊角加工成骨雕艺术品,成为许多游客喜爱的“和静礼物”。“目前,公司年生产骨雕艺术品1500件左右。”该公司主要研发人员、自治区级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根登加甫说,他准备建立一个集非遗产品生产、加工、展示等为一体的工作室,让更多人了解骨雕。

[责任编辑:盛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3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