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巧手修时光 残卷得新生

作者: 银璐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日期: 2022-05-09

  平整、喷水、刷浆、补纸……一张布满虫蛀伤痕的《齐民要术》清刻本书叶,在新疆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米娜娃尔·阿不都小心轻柔的动作中延续着生命。

  新疆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留存着多种文字书写的古籍文献,它们记载着璀璨多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新疆图书馆(新疆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全疆各地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公藏单位,于2017年完成了对全疆近2万部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提升古籍修复能力,加强濒危古籍抢救性修复。借助着新技术,新疆古籍正焕发新生机。

  完善古籍身份信息

  “古籍普查不仅是统计数量,还要完善古籍的身份信息。我们要为古籍设置普查登记编号,并录入每部古籍的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年代、馆藏索书号、存缺卷等信息。”新疆图书馆古籍部负责人田晓丽说。

  我国对古籍的定义是指产生于1912年以前的文献典籍,就版本类型特征来分,有稿本、写本、抄本、刻印本、排印本、套印本、石印本、铅印本等多种形式,内容包含文艺、历史、天文、地理、生物、医学、军事、小说、诗词等。它们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

  在完成古籍普查工作后,古籍修复成为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现存古籍大部分是纸质材料,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原因,造成现存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断线、水浸、虫蛀等破损,最严重的几乎成了碎片。我们会以‘整旧如旧,保护原貌’的原则修复它们。”新疆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张淑平说,近几年他们主要修复的是清末的古籍,馆藏古籍以此时期的居多。

  目前古籍修复要达到的程度,就是用染制的纸将书叶的缺角、虫洞等残缺部分修补完整,去除叶面污渍,再用压平机压平、锤平,让补纸与残损完全吻合,恢复成平整的书叶,最后按照古籍的原始装帧恢复原貌。

  “古籍修复只针对外观,不涉及内容,书叶上缺失的文字、图画不做修复。”田晓丽说,“涉及古籍内容,属于语言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范围。”

  设置在新疆图书馆内的新疆古籍修复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完成30余种馆藏古籍的修复。

  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古籍修复技艺不仅是古籍保护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目前新疆的专业古籍修复师数量极少,全疆范围内只有新疆图书馆、新疆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有专业古籍修复师,总数不足20人。

  “在全疆的公共图书馆系统里,只有新疆图书馆有专业古籍修复师,共5人,这个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田晓丽说,古籍修复有很高专业要求,目前新疆古籍修复需要加强专业修复人才培养。

  古籍修复在我国高校设置专业学科的起步较晚,数量较少,导致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各古籍公藏单位的修复能力满足不了修复需求,这是全国各地古籍修复都面临的问题。

  新疆博物馆也是重要的古籍公藏单位。“我们要修复的纸质文献种类比较多,古籍、出土文书、古代书画都有。新疆古籍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亟需专业人才参与修复,让它发挥现实作用。”新疆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部修复师杨华说,他现在正在修复一本《前汉书》的明刻本。

  近十年以来,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在全疆范围内多次组织古籍保护培训班,积极培养基层古籍保护和修复人才。此外,新疆图书馆等单位也选派古籍修复人员赴国家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地进修与培训。

  在修复古籍的同时,新疆古籍的数字化也在同步进行,部分公藏单位对现存古籍文献进行了电子扫描、整理、存档。

  让古籍“活”起来

  “孩子们说我能妙手回春,是给古籍治病的医生,听了特别感动。他们的热情,让我更有信心把古籍修复做好。”米娜娃尔说。

  4月23日,新疆图书馆的世界读书日活动现场设置了“古籍修复技艺”互动专区,米娜娃尔向观众展示了古籍修复过程,带大家认识了古籍装帧方式:毛装、包背装、蝴蝶装、线装等,并指导他们体验简单的修复。

  除了古籍修复,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推广也是古籍保护宣传的重要工作环节。新疆图书馆今年将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计划在新疆大学做推广,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主题讲座,开办古籍装帧手工坊,让大学生体验参与,了解历史上各朝代古籍的形式、版本、纸张和装帧风格,领悟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古籍是我们厚实的文化家底,它的活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我们将积极探索新的线上、线下体验方式和数字化展示,让公众认识古籍,感受古籍之美,让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田晓丽说。

[责任编辑:茹斯坦]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3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