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12月6日电(周倩)天寒地冻,万物伏藏,12月的新疆阿拉尔街头,行人裹紧衣裳,缩着脖子行色匆匆。早饭过后,72岁的岳庆民又骑着那辆大红色的电动三轮车,迎着寒风,穿行在非机动车道路上,四处“巡查”。 一旦发现哪里的路坑洼不平,立即停下车,拿出十字镐和铁锹,叮叮当当地敲打修补起来。
一个人偶尔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件好事,一做十余年。修补路面的岳庆民,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阿拉尔市一名普通退休工人,坚持义务修补路面十余年。他说:“现在退休了,一个月还有几千元的退休工资,日子过得幸福安定。作为一名普通人,总想为国家、为党做点什么,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父母为刚刚出生的儿子起名“庆民”,寓意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5年5月,他随家人从河北来到新疆,第二年到了农一师17场(现一师十三团),在副业队从事种菜、放羊、磨面等工作。
1968年,岳庆民作为第一批援建巴基斯坦筑路的员工前往异国他乡修路。冒着泥石流、地震、雪崩等自然灾害,克服高原反应等种种困难,岳庆民和工友们修建起了喀喇昆仑公路这条“中巴友谊之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从此无论再苦再难,也打不垮岳庆民修路人的匠人心,爱国爱家的朴素情怀就在那时萌发。
1971年从巴基斯坦回国后,修路便成了岳庆民一生的情结。工作期间,他利用下班时间去义务修路,退休后有了时间,就更闲不住了。一年四季,不问寒暑,一人一车在马路上转悠,遇路不平,便想办法精心修补。在老筑路工人岳庆民眼里,路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路平坦了,人们出行才安全。”
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虽然退休了,但是退休不退岗,我想趁着身体还好,还能发挥自己的余热,给大家伙提供点便利,这是我能为大家做的。”岳庆民总说,他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更能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力所能及地做点事,能帮助到别人,自己也很开心。
一开始,岳庆民看到自己家附近破损的路面,坐不住了,琢磨着利用自己擅长的修路技术义务修补路面。
说干就干,可没有修补路面的材料是个大难题,那时候家里也不宽裕,岳庆民寻思半天,跑到已经拆迁的废墟里寻找能用的砖头,到发电厂附近搜集煤渣,到施工队的废料中搜寻能用的材料,变废为宝。
用镐头刨出破烂的沥青和多余的沙石,再用铁锹一点点平整,铺上砖块…… 修补过程十分耗力,但岳庆民一点都没慢下来。搬砖、铺路都是体力活儿,可72岁的岳庆民似乎都没当回事儿。
这么多年来,修补过的大坑、小坑有多少,连他自己都已经记不清了。每天一身脏兮兮地回来,虽然遭到家人的埋怨,岳庆民总是乐呵呵地并不多做解释,能为别人多做点事,心里格外舒坦。
2015年,岳庆民搬到了市区居住,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将“巡查”路线范围扩展到了整个阿拉尔市。
每天,岳庆民骑上电动三轮车满大街“巡查”,阿拉尔市的大街小巷非机动车道上留下他清瘦的身影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渐渐地,更多市民都知道了这位风雨无阻义务修补路面的老人。
“这个老爷爷真是好人,成天看他拿个铁铲在路上修修补补,一个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容易啊! ”如今,居民们走在路上碰到岳庆民老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
义务修路,老人有着一股犟劲,一开始,家人曾因为担心,反复劝说:干了一辈子工作,退休了安享晚安不好吗?甚至藏起他的修补工具。一个不留神,老人早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翻出工具去街上转悠了。
家人渐渐被他的坚持和倔强打动:这是他爱这个世界、回馈这个社会的方式。为老人灌上一壶热水,夏天送上防晒帽,冬天备好棉手套……家人开始用行动支持岳庆民,为老人做好后勤保障。
今年10月,岳庆民众望所归,在由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荣获“助人为乐兵团好人”。 岳庆民助人为乐的爱与温暖已穿越沙漠飞向全国,好人的故事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