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2月7日电(周倩、李梦婷)多年前,新疆伊犁河畔,渔夫救下天鹅一家,从此天鹅年年飞来相伴,从未间断。如今,来此过冬的天鹅已有数百只,它们欢歌起舞,嬉戏觅食,把渔夫门前的池塘变成美丽天鹅湖。
渔夫名叫韩新林,照看来此越冬的天鹅已有近30年。
伴随着清晨曙光,韩新林提着装有饲料的桶走在水池边。新华网 李梦婷摄
晨光初露,洁白的天鹅在薄雾的轻纱中若隐若现。韩新林手拎装满饲料的桶,沿着池塘大步向前。
随着“吆吆吆”的呼唤声,他把一瓢瓢食物撒向池塘。天鹅闻声游拢过来,仰着脑袋围着他叫嚷,像讨要糖果的孩子。远处一群野鸭也跟过来抢食蹭饭,水面上顿时热闹起来……
蹲守多时的游客纷纷把镜头对准天鹅,快门咔嚓声此起彼伏。他们不远万里,携“长枪短炮”就为能拍到这些雾中的精灵。
摄影爱好者正在拍摄白天鹅。新华网 李梦婷摄
“每年都有大天鹅带着宝宝来这里。”望着背上灰色羽毛还未褪尽的小天鹅,渔夫满眼温柔。
“那一群也是!”韩新林指向远处,他认得这里的每一只天鹅。几只小天鹅跟着父母长途飞行,刚到这里,不熟悉环境,正远远朝我们张望。
“看!它要起飞了!”他提醒身旁拿着相机的游人。就在这些摄影爱好者半信半疑之际,远处排成纵队的天鹅,忽地振翅拍打水面,凌空拔起……
清晨的水池边韩新林望向白天鹅。新华网 李梦婷摄
经过近三十年与白天鹅的相处,如今“东归”的白天鹅早已把韩新林的池塘当做了栖息的场所。新华网 李梦婷摄
一轮红日渐起,曙光冲破薄雾,洒在水面上。粼粼金波中,天鹅或结伴游弋,或交颈而舞,时而振动双翅,溅起片片水花,关关之声,此起彼伏,好一曲冬日恋歌。
雪后的伊犁河畔,万树琼枝。韩新林说,池塘边的几千棵河柳都是他多年前栽下的。
“河柳底下天鹅可以避风,它们喜欢聚在那里。”他信手拽起柳枝,又松开,弹起的雾凇,纷纷扬扬落了下来。
韩新林在池塘边种的河柳 新华网 李梦婷摄
他家门前的池塘上接泉眼,下通伊犁河,活水源源不断,再冷都不结冰,适合鸟类过冬。
1993年深秋,韩新林在自家池塘发现5只饥寒交迫的天鹅。为了让天鹅尽快恢复体力,韩新林每天亲手为它们调制三餐。在精心照料下,本该南飞的候鸟留了下来,度过了整个冬天。
清晨,韩新林(左)正在给白天鹅准备饲料。新华网 李梦婷 摄
第二年入冬,天鹅一家飞了回来,还带来几个伙伴。这让他欣喜不已。
从那以后,飞来过冬的天鹅越来越多。他养鱼挣的钱,大部分用来给天鹅买食物。
韩新林正在给白天鹅投喂饲料。新华网 李梦婷摄
真心付出换来的是信任。从最初的5只,到最多时的320多只,他家门前水域逐渐成了冬季伊犁河谷最大的天鹅栖息地。
渔夫与天鹅的故事很快传开。每到冬季,国内外游人来伊犁河谷,必来此地“打卡”。
成群的白天鹅在水中游弋。新华网 李梦婷摄
成群的白天鹅在水中游弋。新华网 李梦婷摄
为了让天鹅吃饱吃好,当地林草部门去年决定承担起天鹅的“生活费”。昔日渔夫也有了新身份——护林员,职责是在照看天鹅同时,配合鸟类专家研究天鹅。
除了给天鹅喂食、沿岸巡视和准备救助,韩新林现在又多了一项工作,给天鹅“上环”—-安装一种定位跟踪器。有了这个,他很快就可以知道天鹅从哪里来,春天飞到哪里去。
不过,他仍保留着观察天鹅并每天记录的习惯。
韩新林正在翻看多年来的天鹅日记 新华网 李梦婷 摄
“2018年1月15日,286只天鹅,去年来过的有193只。”
“2020年1月15日,239只。”
“2021年1月1日,跟踪器显示G15、G53、G00回来又走了,也许它选择去了更好的地方,只有C04在,我在,心里难受……”
十几本日历摆满一桌,记录着韩新林的心境以及他和天鹅相伴的每一天……(完)